楊毅,中國籃球界知名評論員,在他的個人節(jié)目中,首次揭露了中國男籃歸化球員李凱爾的背后故事。他表示,李凱爾的歸化并非易事,涉及到費用問題。李凱爾將不再為中國男籃效力,這一消息對于期待他再次為中國隊出戰(zhàn)的球迷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。
據(jù)楊毅透露,李凱爾的歸化費用并非由籃協(xié)直接承擔,而是由一家CBA俱樂部背后的國有企業(yè)來支付。這是一家財力雄厚的國企,為了完成歸化程序,不惜花費巨額資金。然而,這份費用的支付僅限于2023年男籃世界杯一屆賽事,合同期限是短期的“一次性買賣”。換言之,一旦這個賽事結束,李凱爾與中國男籃的合作關系也將自動終止。
楊毅進一步解釋說,這樣的操作方式其實在中國體育界并非個例。雖然籃協(xié)沒有直接出資,而是通過企業(yè)來承擔歸化費用,這在某種程度上規(guī)避了財政風險,并成功完成了歸化KPI。但問題在于,企業(yè)的資金終究來源于公眾,尤其是老百姓的口袋。因此,這種方式的可持續(xù)性并不高。
李凱爾作為一名“體系球員”,他的表現(xiàn)往往依賴于整個隊伍的實力。他需要強力的隊友來支持,才能發(fā)揮出最佳水平。然而,中國男籃的實力在亞洲范圍內(nèi)并不算頂尖。對此,楊毅表示了疑慮:指望李凱爾成為影響比賽走勢的大核心,似乎并不現(xiàn)實。更何況,像日本男籃那樣擁有多位實力派球員的情況下,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李凱爾來當“救世主”呢?
對于李凱爾團隊來說,他們或許原本期待能通過歸化進入中國市場,獲得更多的商業(yè)機會。然而現(xiàn)實卻是他們得到的是一張“單次付費體驗卡”。這樣的合同條款對于他們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。畢竟,他們在NBA的年薪接近千萬美刀,何必為中國男籃打“義務工”呢?
楊毅最后指出,中國籃球一直在尋找捷徑,卻忽略了基礎的重要性。歸化球員并不是不行,但關鍵是要明確目的。我們是想請一個“外教”來提升整個隊伍的水平,還是只是想買一個“奢侈品”來撐場面?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我們似乎選擇了后者。這也是為什么楊毅認為李凱爾的“價值”并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“價格”。
總的來說,李凱爾的歸化操作暴露了中國籃球在發(fā)展道路上的一些問題。我們或許應該重新思考我們的發(fā)展策略,是否應該更多地投入到青訓中,為中國的籃球未來種下更多的“樹苗”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有更多的“李凱爾”出現(xiàn)。